材料與化學研究所


- 姓名: 楊向光
- 性別: 男
- 職稱: 研究員
- 職務:
- 學歷:
- 電話: 0797-2130675
- 傳真:
- 電子郵件: xgyang@gia.cas.cn
- 所屬部門:
- 通訊地址:
楊向光,男,1962年8月出生,吉林白城人,中共黨員,研究員,博導。1984年,1987年,1990年于吉林大學分別獲學士,碩士,博士學位。1991年起在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工作,歷任助理研究員、副研究員、研究員、博士生導師、長春應化所環境催化課題組組長、綠色化學與過程吉林省重點實驗室主任、所學術/學位委員會委員。1997年4月~1998年4月,韓國科學技術研究院(KIST),Brain Pool研究員;2002年8~9月,德國馬普學會Fritz-Haber研究所合作研究;2006年4~5月,瑞典皇家理工學院合作研究。2022年6月起全職加入中國科學院贛江創新研究院工作,現任院學術/學位委員會委員,材料與化學研究所常務副所長。中國化學會催化委員會委員,中國化學會應用化學委員會委員,中國稀土學會催化專業委員會副主任委員,《石油化工》、《應用化學》編委。主要從事新型催化材料,機動車尾氣凈化催化劑,脫硝催化劑,石油裂解催化劑-FCC催化劑,以及電池正極材料等的研究與開發。作為負責人主持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項目子課題、工信部稀土專項、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面上項目、吉林省重點科技研發項目、企業橫向合作等多項課題。在ACS Catal.、J. Phys. Chem. Lett.、Sci. China Chem.,Chemcatchem等期刊上發表學術論文100余篇,申請專利20余項,授權15項。
簡 歷:
社會任職:
(1)新型催化材料:采用納米可控合成技術,調控催化材料結構,將催化材料用于CO氧化、低碳烴(C1-C4)催化燃燒及選擇催化氧化、NOx以及VOCs消除等目標反應,通過表面科學技術等手段系統地研究催化劑的活性位點、構效關系以及反應機理,著力研制出性能優異的催化劑。
(2)機動車尾氣處理:致力于降低汽車尾氣催化劑中貴金屬用量、提高催化劑的熱穩定性等方面的研究,提供可降低汽車尾氣催化劑生產成本、提高催化劑使用壽命的技術。
(3)脫硝催化劑:針對商用釩鎢鈦催化劑活性組分V2O5有毒,且存在氧化能力較強和操作溫度窗口過窄等缺點,通過提高脫硝催化劑的低溫活性與穩定性,改善催化劑低溫抗中毒能力,解決脫硝催化材料關鍵制備技術和產業化集成技術,進而開發出新型高溫穩定性好、價格低廉、無毒以及更強的耐堿、砷中毒能力的脫硝催化劑。
(4)石油裂解催化劑FCC催化劑:以提高FCC催化劑性能為目標,調控分子篩骨架鋁分布,來控制離子的存在狀態,通過多種分子篩的復合,實現對裂解催化劑活性與選擇性以及穩定性的調控。
研究方向:
承擔科研項目情況:
1. 《現代催化原理》,吳越,楊向光,ISBN:9787030145802,科學出版社,出版時間:2005-05-01
2. Feng Guo#, Jingwei Li#, Yibo Zhang*, Xiangguang Yang*, Enhanced Stability and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Active Rh Sites on Al2O3 Via Atomic Layer Deposited ZrO2, J. Phys. Chem. Lett., 2022, 13(38): 8825-8832
3. Sinter-resistant and high-efficient Pt/CeO2/NiAl2O4/Al2O3@SiO2 model catalysts with “composite energy traps”, Sci. China Chem., 2020, 63(4): 519-525.
4. Ultrafine PdOx nanoparticles on spinel oxides by galvanic displacement for catalytic combustion of methane, Catal. Sci. Technol., 2019, 9(22): 6404-6414.
5. Combination of Pt@CeO2/MCM-56 and CeO2-CuO/MCM-56 to purify the exhaust emissions from diesel vehicles, Appl. Catal. A, 2019, 570: 387-394.
6. Superior catalytic performance of Ce1-xBixO2-δ folid solution and Au/Ce1-xBixO2-δ for HMF conversion in alkaline aqueous solution, Catal. Sci. Technol., 2015, 5(2): 1314-1322.
7. Investigation of the Redispersion of Pt Nanoparticles on Polyhedral Ceria Nanoparticles, J. Phys. Chem. Lett., 2014, 5(14): 2479-2483.
8. Perovskite Oxides: Preparation, Characterizations, and Applications in Heterogeneous Catalysis, ACS Catal., 2014, 4(9): 2917-2940.
9. A novel PdNi-Al2O3 catalyst prepared by galvanic deposition for low temperature methane combustion, J. Energy Chem., 2013, 22: 610–616.
10. Hydrothermal Method Prepared Ce-P-O Catalyst for the Selective Catalytic Reduction of NO with NH3 in a Broad Temperature Range, ChemCatChem, 2010, 2: 1416-1419.
代表論著:
專利申請:
-
1996年獲第四屆吉林省青年科技獎,中科院自然科學三等獎,2001年獲政府津貼。